詠春簡史

門派之源流及歷史,最難考証,既沒有正史的記載,也多缺乏紀錄文獻。另外,受到一些武林小說及武林軼事之類的書籍影響,結果出現了各樣的傳說。我們詠春一派,也同樣遇上這問題。

據葉問宗師遺稿,清楚地寫出:嚴詠春師袓初學藝於五枚,後歸梁氏博儔,並傳以該拳,隨著梁蘭桂而黃華寶、 梁二娣、梁贊、陳華順、葉問。

師祖嚴詠春,因避亂,舉家移居湘西(另一說是雲貴邊境),從事豆腐業,師祖慧且美,有豆腐施之稱。為當地土霸垂涎,時加調侮。當時五枚大師也因避清人追捕到了此小鎮,與嚴父結方外之交,目睹斯情,遂授技於師祖。師祖技成,力挫強暴,得以自保。此節故事,仍未脫章回小說情節。故其真實程度,尚有懷疑之處。

但詠春始於嚴詠春,拳既命以人名,相信是對師袓的懷念。故無容置疑。師祖後歸梁氏博儔,偕夫返粵後,將拳授與夫婿。隨後再由梁氏傳拳技於梁蘭桂。蘭桂好與紅船中人來往,故紅船中的公腳黃華寶和大花面梁二娣能習得此拳。而梁贊先生是跟梁二娣學得詠春拳的。(另一說是梁蘭桂、黃華寶、梁二娣和梁贊等人是一起在紅船中跟梁博儔學得詠春拳。)但無論如何,可以肯定的是與紅船有密切關係,原因在詠春兵器套路中有一套六點半棍,與紅船所流行的一套棍法極為相似,這可作旁證。

至梁贊先生,他生於滿清中葉,正植洪楊亂後的動亂時期,不少武林前輩,也參加了這次革命,因此滿清政府對武林中人可說是恨之入骨,故捕殺迫害。廣州省會難以立足,而佛山既近廣州,手工業時盛,實為當時那些武林人士避禍安身之所,因而武風甚盛。當時有張鴻勝,黃飛鴻等前輩。不少武林門派開始在佛山創立。

梁贊先生是清代末葉有名之武術家,當時人稱他為佛山贊先生。其實贊先生原籍鶴山縣古勞。只是世居佛山而矣。於佛山筷子街經營一熟藥業名為「贊生堂」。因替人治病,故交遊甚廣,人緣極佳。梁贊先生對詠春拳可說是已『深得其奧,建於化境』,『深得其奧』是指他對詠春拳無論在法度,拳理及其實用價值的深入認識。亦因如此,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,經勤加修練才達化境。使當時不少武林人士慕名來請與較者,俱為所敗,也使詠春拳在南中國一帶聲名大著。然而贊先生因藥店業纏身,而且詠春的教授方法比較困難和吃力,難以多收多教。故學費非一般人所能負擔的,求技者多是一些富家子弟,故當時「詠春拳」也被稱為「少爺拳」。也因如此,詠春在當時未許他廣授門徒,能得其衣砵真傳者,僅是陳華順一人而矣。

陳華順本籍順德縣陳村,但世居佛山,華公身材高大,孔武有力。因從事找錢業,故時人稱他「找錢華」。因華公之找錢業,恰擺在贊生堂藥店門前,故有緣師事贊先生。 華公於贊先生去世後,因要求習拳者眾,遂棄找錢業,專業授拳。 華公在佛山設館於桑園多年,成就弟子有 吳小魯、吳仲素、雷汝濟、 陳汝棉及葉問等人。

華公之後,吳仲素前輩也曾在香港筲箕灣設館,但時間甚短。能繼承吳仲素之傳人,則算是阮奇山。他需然未曾設館授徒,但亦收有岑能一人,傳其所學。岑能於一九四八年在廣州機器工會教授詠春拳,再一年,在大新街設有醫館,並設館廣收門徒,今廣州詠春門人,不少是出於岑君之門。吳小魯前輩為富家子弟, 雷汝濟前輩因商務纏身,絕技未能傳後。陳汝綿前輩為華順公的兒子,曾設館於西便巷,因收費頗高,學者仍未普遍,直至抗戰時才結束。

至於葉問宗師,他世居佛山,是佛山名門望族之一,「桑園葉」在佛山無人不識。桑園位於佛山市中心,即現今之福貴路。當時華公因租用祖祠授拳,故宗師有緣得師與華公。 葉問宗師早年因身體瘦弱多病,於七歲,即隨華公習拳。六年後,華公仙逝。 華公於病重將死,奄奄一息之時,對吳仲素前輩曰:『問聰且慧,根基甚好,惜為師未能完其所學,你要代師將他教好。』又勉勵葉問:『你天份特高,今後應跟師兄再加勤練,將來為詠春揚名於後世。』葉問謹記師訓,跟仲素師伯再苦學三年。宗師十六歲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,得同學介紹,認識梁贊先生次子梁碧, 梁碧文質彬彬,深得乃父衣砵真傳外,道德,學問修養極佳,時人稱之「先生碧」。宗師隨碧再行修練三年,盡得其所學。宗師十九歲曾欲東渡日本求學,但未果。後返回佛山,投身軍政工作,歷抗戰,復原,服務桑梓,正績甚佳,為人稱許。至一九四九年以前,任東廣州市衛戍司令官及蘭時軍麾下,南區巡邏隊上校隊長。

一九四九年,葉問宗師避居香港,得友好李民介紹,在九龍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,時門下弟子有梁相、駱耀、徐尚田、招允 、盧文錦等人,曾於海壇街、利達街、李鄭屋村、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。廿年多來,對詠春不繼改善推廣,使詠春一脈。不但在香港,台灣得以發揚光大,而且在美、加、英、澳、歐陸及非洲各地,也聲名大著。故在詠春的歷史中可說是:『起於嚴詠春,衍於梁贊,盛於葉問。』

撰文:葉 準